1920年杨昌济逝世前,特意致信章士钊:想救国,就保护好毛泽东
1920年,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病逝前,给好友章士钊写了一封信,其中有句话:
“君不言救国则已,救国必须先重二子。二子当世英才,望善视之。”
杨昌济口中的“二子”,一个是蔡和森,另一个就是毛主席。
也就是说,杨昌济认为,想要救国,就得保护好毛泽东。

现在我们自然知道杨昌济老先生的高瞻远瞩,毛主席的确率领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,让中国人民挺直了脊梁。
但当时毛主席只是一个普通的穷苦学生,就连筹建新民学会的钱都是借来的,杨昌济又为何会一口咬定他能救国呢?
这就得从二人的相识说起了。
1912年,在日本、英国等国家留学长达10年的杨昌济,回到了久违的祖国。
回国之后,杨昌济曾到北京与老友们相聚,大家都劝他留在北京,这里的发挥机会肯定比湖南大。
但杨昌济却拒绝了,他说如今国家正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,他必须要回湖南教育青年,救国图存。
当时的湖南都督谭延闿听说杨昌济回来了,他远渡重洋学习,如今又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。
于是谭延闿就想让他来当教育司司长,被杨昌济婉拒;之后他又被推举成为了长沙县教育会会长,他也推辞了。
杨昌济从小的志向就不是升官发财,况且他也不屑于在官场上尔虞我诈,他只想做教育,振兴中华。
1914年,杨昌济毅然拒绝其他人递来的橄榄枝,选择了到湖南高等师范担任文科教授。
他在国外多年,在治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,也翻译创作了不少教育类书籍。
同时,杨昌济兼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,也就是在这里,青年毛泽东结识了恩师杨昌济。
杨昌济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,很多学生慕名来上他的课,毛泽东也一样。
他勤奋上进,积极求学,且文章写得极好,慢慢地,杨昌济就注意到了这个学生,并对他打心眼里喜欢和器重。
在杨昌济所著《达化斋日记》中说道:
“渠之父亦务农,现业转贩;其弟亦务农,其外家为湘乡人,亦农家也;而资质俊秀若此,殊为难得......”
意思是毛泽东虽然出身农家,但是却资质出众,实在是一件难得之事。
在日渐相处中,杨昌济与毛泽东的师生情分更甚,周末的时候,他经常叫毛泽东、蔡和森等得意门生来家里交流学问。
大多时候,他们谈论的都是如何救国,如何求真理,杨昌济十分赞许。
看到学生们大多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,杨昌济心中稍感慰藉。
杨昌济向来提倡德智体“三育并举”,身体和心理都需要有良好发展,因此除了教育学生文化,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体格和意志锤炼。
在他的影响下,毛泽东、蔡和森等人都很重视体育活动。
冷水操、淋雨、游泳、露宿等活动是他们常做的,尤其是毛主席,受恩师的影响,他这一生都很喜欢游泳,体格也得到了很大提升。
多年之后,毛主席仍十分感激杨昌济对他们身体素质的培养,还表示长征时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好体格。
另外,杨昌济的爱国思想,也对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。
杨昌济在日本求学时,曾发现日本有想要入主中国的意思,因此他教学时,就会结合实际,教育学生要爱国,不能让日本帝国思想侵略中国。
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“二十一条”,深受杨昌济爱国思想教育的毛泽东,率领同学们奋起反抗。
这种爱国精神贯穿着毛主席的一生,激励着他在救国救民求真理的道路上,一往无前,百折不回。
那时候,毛泽东已经是一师的“风云人物”了,他鼓励同学们和迂腐顽固的反动校长作斗争,结果遭到了校长的打击报复。
校长想开除毛泽东,杨昌济、徐特立等老师极力反对,力保他无虞,尤其是杨昌济,更是在黑班上写下了一句诗词:
“强避桃源称太古,欲栽大木柱长天。”
这就是告诉所有人,毛泽东非寻常人,将来他必然会有一番作为。
除了在学习上对毛泽东倾囊相授,杨昌济还将女儿许配给了他。
那些年毛泽东时常去老师家中,待字闺中的杨开慧自幼跟着父亲读书识字,是个接受过进步思想教育的姑娘。
她见毛泽东与父亲侃侃而谈,从容不迫,便对他心生好感。
之后随着两人接触机会更多,毛泽东也渐渐对杨开慧生出了感情。
两人郎才女貌,两情相悦,很快就走到了一起。
杨昌济的好友章士钊早听闻毛泽东的名号,又得知他和杨昌济之女走到了一起,就想看一看此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毛泽东来听章士钊的课,他才见到了这个青年。
课堂上的毛泽东坐姿端正,听课认真,深得章士钊的喜欢,为此章士钊还专门跑到杨昌济家中,劝他赶紧成全了二人的婚事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章士钊也算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“媒人”了。
原本二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,又有三个儿子,只可惜,时局动乱,杨开慧为了革命事业,毅然赴死,就义时年仅29岁。
杨开慧的牺牲,也成为了毛主席内心深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。
不过这些都是后话,杨昌济也无法料到之后的事情,他只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,让毛泽东等学生成材。
在他的引导下,毛泽东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,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他和蔡和森等人一起筹建“新民学会”,并在不久后从一师毕业。
1918年,杨昌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,前往北大教学,并举家搬到了北京。
恰巧当时蔡元培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,号召有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。
于是杨昌济就将此事告知了蔡和森和萧子升。
大家经过讨论后,觉得走出国门,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,也是一个救国的途径。
因此蔡和森就作为代表先来到了北京,并在杨昌济的引荐下,见到了蔡元培等人。
后来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,邀请他来北京,杨昌济也觉得这个想法不错。
见好友与恩师都建议自己北上,毛泽东便带着二十多名同学来到了北京。
他们初次来到这里,身上的盘缠不多,杨昌济的工资不高,还要养活一家人,能给他们提供的帮助有限,只好先安排他们暂时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,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法语。
毛泽东没有赴法的打算,就没有去预备班。
刚到北京时,毛泽东身无分文,暂时住在老师家里。
但长久下去也不是个事,杨昌济就将他介绍给了蔡元培。
蔡元培又引荐他认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。
平博pinnacle中国官网李大钊初见毛泽东,就觉得他彬彬有礼,是个颇有气质的上进青年,再加上杨昌济与蔡元培的介绍,他就更加喜欢毛泽东了。
在李大钊的帮助下,毛泽东得以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一个助理的工作,每月都有薪资可领。
此后李大钊与毛泽东的关系更加亲密,亲自了解这位青年之后,李大钊直接称他是“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代表”。
1918年年末,好友邓中夏来到北大图书馆见毛泽东,问他现在怎么样了。
毛泽东苦笑道:
“一言以蔽之,穷上加穷哟!”
邓中夏也十分感慨,不过他话锋一转,说:
“但你有幸结识了李大钊先生,也算是一富啊!”
毛泽东也笑道:
“在这里,如果没有杨昌济老师和李大钊的帮助,我将寸步难行......”
杨昌济与李大钊对毛主席的帮助,他始终铭记于心,并在多年之后多次提及,可见他们对毛主席的影响之重。
1919年春天,由于毛泽东母亲病重,他离开了北京回到湖南。
五四运动爆发后,邓中夏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指派,来到湖南联系上泽东和何叔衡,成立了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,发动总罢课。
同时,湖南学联在毛泽东的建议下,创办了《湘江评论》,并由毛泽东担任主要撰稿人。
虽然后来《湘江评论》遭到军阀张敬尧的查封,但依旧留下了很深的影响。
这年年底,毛泽东第二次来到了北京,并在杨昌济家住了一段时间。
在他的支持下,毛泽东在北京起草了“驱张(张敬尧)宣言”,并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。
但这个时候,杨昌济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
杨开慧一直陪在父亲病床前陪伴他,毛泽东和蔡和森因为驱张运动的原因,不能时时陪伴,但只要有空,他们就会经常前来探望。
1920年初,大约是预感到了自己时间不多了,杨昌济就给章士钊写了一封信,信中告诉他,若救国,一定要重视毛泽东与蔡和森。
1月16日,杨昌济不幸病逝,毛泽东以学生和女婿的双重身份为他守灵。
1月下旬,杨开慧与母亲向振熙扶柩南归,送杨昌济回板仓安葬。
毛泽东因要务在身难以走开,多年之后,毛主席十分遗憾地说:
“当年没能送恩师的灵柩南归,是我平生的一大‘憾事’。”
毛主席曾说:
“我没有上过大学,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,我的知识,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,一师是所好学校。”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
杨昌济一手教导了毛主席、蔡和森、向警予、何叔衡等多位优秀的学生,他们不仅是杨昌济优秀的学生,也是优秀的革命先辈。
欲栽大木柱长天,毛主席终究是没有辜负杨昌济对他的教诲,成长为了一棵“参天大树”,庇护了亿万国人。